2020年11月18日上午,郑州大学张国硕教授应邀为我院师生做了题为“中国早期都邑的形成过程”的线上学术讲座。讲座由建筑系范飞主任主持,学院相关专业的师生到场聆听。
讲座伊始,由副院长张建伟致辞,并向与会师生介绍了张国硕教授的学术简历及成果。张教授198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系,1990、2000年分获郑州大学历史学硕士、博士学位,2004~2005年日本九州大学访问学者。现为郑州大学二级教授、博士生导师、教授委员会主任。河南省特聘教授,郑州大学首批学科特聘教授。兼任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副会长、中国考古学会夏商考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。

张教授讲座的内容,主要包括中国早期都邑形成于什么时代,形成的物化标志有哪些,是如何发展变化的,以及城垣规划设计、城墙建造技术等方面。张教授主要依据考古资料,对于我国古代早期都邑的形成过程进行了梳理与讲述,并举出了西安半坡、二里头、郑州商城、洹北商城、殷墟、良渚、石峁、陶寺、王城岗等诸多遗址,并介绍了许多相关的考古新发现。

结合考古资料,张教授还总结出了“中国早期都邑形成的物化标志”。并论述了城墙的基本类型,即平地型、基槽型、壕沟型、依崖型,还引用了相关城址予以说明。在筑城方面,张教授讲述了我国早期的夯筑技术、夯具、城壕与城墙的关系等内容,并举出了许多具体城址。
最后,张教授对于中国早期都邑的孕育、形成和发展过程,予以总结:一是裴李岗时代至仰韶时代,中国各地兴起了一些环壕聚落,为早期城市的孕育创造了条件;二是仰韶时代中晚期,出现了一批以灵宝西坡、巩义双槐树、城头山、西山等遗址为代表的区域性中心聚落,部分都邑因素开始显现,表明早期都邑正在孕育之中。三是龙山时期,大型中心聚落逐渐向早期都邑方向转化,并以良渚、石峁、陶寺、王城岗等城址为代表,寓示着早期都邑的最终形成。
讲座之后,进入了互动环节。范飞、蔡基伟、郭兆儒、孟玉等学院老师,进行了提问,张教授均予以答疑与交流,场面十分活跃。讲座于11点20分圆满结束,全场报以热烈的掌声,以感谢张教授所作的精彩报告。讲座结束后,师生们纷纷表示收获很大,不仅获得了相关知识,还拓宽了研究领域,活跃了研究思路。